教育的初衷是什么?就是要教學生做更好的自己。“師者,傳道授業解惑也”,韓愈老先生講得很清楚,就是要教書育人;而且關鍵是育人。
前幾天,一位家長問我,孩子的成績上不了江西師大附中和南昌二中,他想把孩子轉到余干一中就讀,因為他們家祖籍在余干,而且在余干一中就讀,孩子3年之后高考,可以享受偏遠貧困縣的優惠錄取政策。
且不管孩子從省城轉到縣城是否會適應,也不討論余干一中與省城其他重點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,只想弄清楚,這么做究竟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?
直說,這樣做就是教孩子投機取巧;這和那些把孩子戶口轉到香港、澳門,甚至是加入其它國籍,然后又以華人華僑子女身份參加高考,低分錄取名高校,有什么區別:實際上都是欺騙。在孩子成長的關鍵節點,這樣的行為會扭曲孩子的人生觀,會把孩子帶入歧途。
每年各地市的中考狀元出來之后,有許多所謂的名校,趨之若鶩,甚至不惜以幾十萬,乃至上百萬的高價去引誘這些孩子,原本純樸的孩子,哪里受得了這些誘惑,更何況還有些利令智昏的家長在邊上推波助瀾,往往這些孩子就紛紛中招,成了這些商業運營者的獵物。
但這些高價買來的孩子真的能如人所愿嗎?他們就像是被押上高額賭注的賽車手,心里誠惶誠恐,忐忑不安,就這樣在賽道上跑個3年、6年,其心理壓力會有多大,又有幾人能真正熬到最后,再奪頭魁?
曾聽說,有一位名校校長,在提前得知本校學生考取全省狀元之后,想給孩子以驚喜,喜滋滋地帶著班子成員,連夜給孩子及家長報喜,當然也希望借機給學校宣傳宣傳。誰知道,孩子第一句話,“能給我多少錢?”弄得我們的大校長一行灰頭土臉地溜回來了。
怎么會這樣呢?是孩子鉆到錢眼里去了嗎?不是,是我們所謂的教育把原本單純可愛的孩子,異化成了拜金主義者;因為她當時升高中就是被學校高價買來的,這就是你教給她的邏輯??!
有很多培訓機構,盯住那些考高分的孩子,管他是否真的在本機構培訓過,也不管自己的培訓對孩子成績的提高到底是否有幫助、有多大幫助,都昧著良心,以高額回報,利誘孩子。這哪是做教育呢?聞到的全是銅臭味。
高興的是,有一位叫曾進的孩子,就嚴辭拒絕過這種誘惑,并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幫助學弟學妹的志愿隊伍之中。這樣的孩子,將來才會成長為我們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。
前不久,我們學校舉行開放日活動,一個陽光開朗的男孩,為校長淵博的學識、睿智的思辨和儒雅的風度所折服。他情不自禁地搶上一步,拉住校長的雙手,鄭重承諾,一定會選擇報考我們學校。孩子的父母也頻頻點頭,贊許孩子的舉動和承諾。
我們在等待孩子,怎樣實現他當初的心愿?
我們雖曾有失落和糾結,但我們還是盡到教育者的職責,必須告訴孩子:人以信立身,誠信是為人之本,不管什么時候,也不管面對什么,既然與人有承諾,就必須克服困難踐行。如果你今后不再被人信任,那是多么悲哀的事??!如果我們的下一代成為這樣的人,那我們真是歷史的罪人!
行走在從教的道路上,林林總總的人或事都還會碰到;不管前途多么坎坷,我們都必須篤定心志,不忘初衷,做一個不被異化的教育人。
(華林)